跨越行业边界,拥抱无限可能。以斜杠姿态进行副业探索,实现事业与梦想多重成就
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不久前,我在参加朋友组织的极客聚会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人工智能这个话题,然而在探讨过程中,他们却能像聊家常一般地谈论人类历史、经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量子理论等。他们的谈话完全颠覆了我对极客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极客只是一群精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没想到他们的知识可以如此渊博。从某种角度肯定了我的一个观点,即未来真正优秀的人才一定是那些有着全面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然而,即便看到身边已经有不少全面发展的案例,有些人还是会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要学那么多,专攻一项就好了。我们也时不时会听到“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然而这样的言论显然没有任何依据,不仅如此,它还具有误导性,甚至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和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该怎么办他人的评价是任何人生活中都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而且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正面评价能让人欢欣鼓舞;负面评价则会让人羞愧和失落,严重的甚至会让人陷入自卑的困境。正因为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别人对自己的种种看法而苦恼,那么要如何才能避免他人的评价对我们造成影响呢?拥有一定公众影响力的人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关注度会将我们暴露在任人评论的风险之中,而大众通常是缺乏理性且情绪化的,因此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因为观点不同而受到恶意攻击。当这样的事情第一次发生在我身上时,我感到无比愤怒,同时又极其委屈和难过。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陷入了自我怀疑,心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如他人评价中的那么差,但我很快制止了这种情绪的蔓延。我想起了《反脆弱》中对“反脆弱”的定义:“从
自卑心理的“罪魁祸首”“斜杠青年”这个概念给一些人带来了启发与新的方向,但也让另一些人感到自卑与焦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因为感觉自己不够优秀。我很能理解这种感受,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极其消极和被动的人,尽管成绩优异,却毫无自信,然而6年前我凭借自己的力量从消极和自卑中走出来,然后一步一步成长为现在的自己。所以,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希望,我打算讲一讲自己的成长故事——一个从快乐到迷失,从迷失又重新回到快乐的故事。我出生于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尽管父母都是老师,但他们对我并不严厉,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和期待。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小孩子就应该快乐自由地成长,小学的成绩好不好没那么重要,也不会对将来有太多影响,因此只要学习成绩不是太差,他们就会不干预我的业余生活。这样的成长环境给了我一个无比美好的少年时代
我为什么不选择融资创业者的“谎言”曾经读到一篇关于创业的文章,文章是一个有着10年从业经历的资深媒体人写的,探讨的内容是创业这个领域能否出现一个独角兽,即估值10亿美金的公司。然而,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通过自己的3次创业经历侧面谈论市场需求与资本趋势,也顺便告诉读者他最近的这次创业成功完成了千万级的首轮融资。文笔好的人确实有优势,透过这些朴实而真诚的文字,他把自己创业过程中对梦想的执着、面对现实的无奈,以及文化人的那种不一样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相信99%的读者都会被这种情怀和执着所感动。然而,我并没有。每当创业者把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以及那种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摆在聚光灯下时,总能博得一片掌声,似乎任何事情只要加上“梦想”二字就会变得无比高尚,我们甚至无须知道这梦想究竟是什么,
财务自由并没想象中遥远从2013年起,我每年都会推出1—2期个人电子杂志,每一期都会围绕特定主题写一系列文章,目前已经完成了4期杂志。电子杂志这个项目源于一个不经意的小想法。2013年年底时,我通过个人公众号已经分享了不少原创文章,不过我发现公众号的方式尽管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家碎片化的、快速消遣式的阅读需求,却很难让读者实现连续的、系统化的阅读。在思索如何能将这些文字更好地沉淀下来时,我突然冒出了做一本个人杂志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话,我不仅可以把所有文章进行分类整理,还能通过排版和加入图片的方式来提高整体阅读体验。于是,凭着大学期间两年平面设计辅修积累的功底,我独自设计完成了第一本个人杂志,并印刷了300本。出乎意料的是,这本杂志很受欢迎,两天就销售一空。面对持续的需求,我又萌发了一个新想法:为
合法挣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渔夫和富翁的故事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渔夫说,洗耳恭听。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那之后呢?渔夫问。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然后呢?然后把公司上市,用赚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这个故事似乎很多人都听过,它的寓意是
2016年年初,我按计划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年度目标——拿到CrossFit一级教练证。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很简单:健身是健康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有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我就不需要再依赖教练,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健康。有人听说我考教练证就只给自己当教练,便疑惑地问道:“拿到教练证就只给自己做教练会不会太浪费?”我们可以通过算一笔简单的账来回答这个问题:假设教练费是200元一次,我平均每周健身一次,一年按52周来算的话,那么我一年的教练费就是10400元,而我考教练证的费用才6000元,所以尽管看上去我花了不少钱来考教练证,但其实它将为我省下一大笔钱。假若我拿到教练证之后去做教练,那么每小时我能赚200元,但其实这些时间如果用在其他项目上,我的收益将远远超过每小时200元,所以说这
每每听到“自由”一词,许多人就会不自然地把它与“穷”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自由的获得必定要以财务上的牺牲为代价,因此不论是对待过去的“自由职业”,还是如今的“斜杠青年”,他们的态度始终如一——尽管那样的生活听上去更快乐,但是赚钱养家更重要,因此留在企业稳步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在几年前,离开企业这个平台,个人若想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这个时代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仅仅几年时间,规则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个人的机会却在不断增加。第一次意识到“时代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现有规则”是因为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那时,公司安排我临时负责品牌和市场相关的一些事务。为了弥补自己在市场和品牌上知识储备量的不足,我特意组织了一次研习会,并邀
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埃尔博尔(MarciAlboher)写了一本书,叫作《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OnePerson/MultipleCareers:ANewModelforWorkLifeSuccess)。写这本书是因为她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纽约很多人都拥有不止一种身份,每当遇到“你是做什么的”之类的问题时,他们并不能像其他人那样用一个完整的词来介绍自己的身份,而是选择用“斜杠”来区分不同的身份,于是她为这些人创造了一个新词——“斜杠青年”(Slasher)。在书中,玛希·埃尔博尔给出了许多真实的案例,例如:SanjayGupta(桑贾伊·古普塔),神经外科医生/CNN新闻记者CarrieLane(卡丽·莱恩),艺术顾问/普拉
一提到上班,许多人的脑海中都会出现这样的联想:高峰期挤地铁、打卡记考勤、全天在固定的工位伏案工作、无聊的重复劳动、上司的严格管控,还有同事间的各种内斗。对于这样的生活方式,相信大家都十分厌恶,但这似乎又是为了生存而不得已的选择——不去上班,怎么赚钱呢?其实,我们之所以认为上班是人生的必须,是因为混淆了“工作”和“上班”两种概念。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定义,工作指的是劳动者将生产资料转化为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发展社会事业的过程;而上班则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工作地点去工作。毫无疑问,工作是我们维持生活的重要方式,上班却不是,它只是实现工作的一种形式。目前我们这种主流的朝九晚五式的生活方式是在现代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后才出现的,然而,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并非有史以来就有,也